“牯藏節”,也稱“吃牯藏”、“吃牯臟”、“刺牛”,是黔東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節日由苗族各姓牯臟頭組織。一般在歷史上關系較密切的村寨間進行,牯臟節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時間多在初春與秋后農閑季節,吃牯村寨殺豬宰牛邀請親友聚會,其間舉行斗牛、吹蘆笙活動;大牯一般13年舉行一次,輪到之寨為東道。。“牯藏節”的重要內容是殺牛祭祖。
來歷的傳說
傳說一
這種古老的祭祖禮儀在苗族的創世歌里有所記錄,因為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記錄方式。歌詞敘述說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樹根變成泥鰍,樹干變成銅鼓,樹枝變做鵲鴿,樹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個蛋,成為十二個蛋的媽媽。蝴蝶媽媽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個,包括雷公、鬼神、龍蛇、虎豹、豺狼、擁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獸。但剩下的一個蛋經過三年的孵化后依然是一個蛋。蝴蝶媽媽只好請暴風幫忙,暴風把蛋刮下山崖,蛋殼破裂,鉆出一頭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下它,把蝴蝶媽媽氣死。擁耶、妮耶用牛耕地種田,但就是從未有過好收成。鬼神告訴擁耶、妮耶:因為大牯牛氣死了蝴蝶媽媽,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園長出好莊稼。只有把大牯牛殺掉,祭拜蝴蝶媽媽才能求得莊稼的豐收。擁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媽媽,立刻迎來大豐收。這是“牯藏節”由來的一種傳說。
傳說二
遠古的苗家有兩姐妹,美麗善良、勤勞聰慧,姐姐叫‘賁’(苗語:花),妹妹叫‘鯁’(苗語:蟲)。一天姐妹倆上山砍柴,被兩只老虎盯上,于是虎幻化成兩個青年人,將姐妹倆騙至大山里吃掉。
全寨人痛不欲生,她們的父親和哥哥設計謀將老虎捉住并砍死,同時關閉寨門,殺一頭小牯牛祭奠死去的兩姐妹之后,請人們吃牛肉,告誡大家不要再上當受騙。這就是牯藏節的傳說。
“牯藏頭”的產生
“牯藏頭”的產生首先要符合以下條件:第一,夫妻雙方身體健康,有兒有女;第二,雙親健在;第三,人品端正,口碑好;第四,經濟條件偏中上水平。全寨有多位壯年男子被推舉成牯藏頭候選人。如此一來,只有請德行高深的“溝橫”(苗語:牯藏師)采用打草卦的方式來決定牯藏頭。
活動準備
吃牯之寨提前一兩年喂養牯牛,多者一家喂2-3頭,少者兩家喂一頭,有青年、老人,尤其是姑娘,家庭力爭多辦衣物,銀手飾,所有家庭競相備足酒肉、鞭炮、紅彩等禮物;姑娘則準備絲線,布鞋等物。主寨提前兩月或半年向客人發出口頭或書面邀請,臨節前再次邀請客人,并用魚藤草在斗牛場出入口扎拱門。節前一天,客人牽斗牛,擔肉酒彩禮,吹笙鳴炮進寨,主寨亦吹笙鳴炮相迎,并舉行敬神儀式。敬神時,寨頭路口置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動一般進行斗牛3至4日。第一日早飯后,男女青年著盛裝進入斗牛場觀牯牛打斗,不加干涉。第二天早晨,凡參加打斗的牯牛除少數外均宰殺,以內臟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地方平安。節日期間,凡到場觀看斗牛和踩歌堂者,皆視為貴賓,日夜歌酒不休。
活動過程
牯藏節開始,牯藏頭在村中挑選連同自己在內12名德高望重的長老組成一支祭祀隊伍,非常有意義的是,其中一名是年輕美貌的女性,牯藏節祭祖一切活動由他們安排。殺豬祭祖時,先宰殺牯藏頭家豬,其余人家的豬,待牯藏頭們分別祭掃后才陸續宰殺。殺牯藏頭家的豬是一件非常規范和復雜的過程,禮儀特別多,用新砍伐的木竹編織成一個龐大體積喇叭形狀,然后6個年輕人危坐其中,三十 余人抬著他們,前面長老開道,蘆笙隨后,在狹窄的小道中,吹吹跳跳向牯藏頭家走去,籠中人出來,然后將牯藏頭家豬裝進去抬走,一次只能抬一頭豬,反復數次將6只豬抬完裝進一個新圈后,巫師們圍著它們口中念念有詞,然后將一支削尖的細木插進豬心臟,將豬處死,當地習俗,處理豬不用熱水燙毛,而是用禾稻草火燒豬皮,全村燒豬場面猶如古戰場。
在殺牛祭祖時,場面更為驚心動魄,時間選在深夜凌晨三點,此時周圍人山人海,火把通明,殺牛地方采用兩棵粗大的木樁捆在一起,形成X字形,兩端深埋地下,只見牛被一大群人簇擁推拉著,將牛頭架在X字形上面,隨即由牛主人姑表之類親戚,手持斧頭,在牛頭部猛擊數斧,牛毫無反抗力一聲不吭立即死去,爾后主人急忙將牛舌頭拉出、將預先準備好削尖的細木插入舌頭中間,其說法是牛死后到了陰間,閻王爺問其是怎樣死的,它沒有舌頭后,說不清楚陽間發生的一切事。
牛,豬宰殺完畢,牛頭砍下,在殺牛場中央擺成長排,以此祭祀祖先,每戶人家煮熟一塊豬肉,拿到村中一所小木房祭供,這所小木房便是該村人祖先神圣的靈堂。這里的習俗非常特別,逢年過節,從不燒香,化紙錢,人死后也不留墳墓,但對燃放鞭炮特感興趣,節日3天鞭炮聲從未間隔過。
牯藏節的規模
吃牯藏節恐怕算是苗家最神秘的節日了。吃牯藏節是遠古苗民祖先崇拜留傳下來的一種古老的祭祖儀禮,也叫“祭鼓節”、“鼓社祭”、“翻鼓節”、“吃鼓藏”等名稱。一般隔十三年舉辦一次,每屆要連續舉辦四年的儀式活動,才算完結,其規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豐繁,堪稱華夏民族文化之一絕。 苗族祭鼓,源于相傳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從楓木樹心孿生的,苗族先民認為人死后靈魂只是一種轉移,而楓木制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歸宿之所,只有敲擊木鼓,才能喚起祖宗的靈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來體現。
牯藏節的程序
牯藏節的程序大體如下:第一年,由民眾選出五位精明能干的已婚男子為鼓藏頭,第二年在鼓頭的領導下采購牯牛,同時完成接鼓、醒鼓和制單鼓的任務。所謂接鼓就是在祭祖前把雙鼓從一屆第一鼓頭家接到新的第一鼓頭家里擱置。接鼓時要舉行隆重儀式,五位鼓頭要一齊出動,歌師一路高歌,尾隨群眾無數,莊嚴而熱鬧。所謂醒鼓就是大家上山去把珍藏于石窟里的單鼓翻動一下,以示告訴祖先,即將殺牛祭祖了。所謂制單鼓就是每次祭祖時要制一個單鼓,屆時鼓頭挑選一些人上山去,在相中的樹木處舉行敬祭儀式,然后將樹砍倒,取其一段抬到寨邊,群眾們敲鑼打鼓將之迎進寨中,擇一適當的地方放置,備作制鼓時用。第三年為正式吃鼓藏年,祭祖前一日,舉行隆重的斗牛儀式,次日殺牛祭祖,事前請鬼師念“掃牛經”,說是超度牛魂到祖先住處去,以使族人免受災害。接下來第一天,各戶以牛的肝、肺、心、肚、腸、茶、酒等敬奉祖先,第二天四位歌師輪流到五位鼓頭家去唱祭祖歌,第三天向祖先敬獻牛角,第四天跳蘆笙、跳銅鼓,青年則可以“游方”。第五天舉行“角形排骨”儀式,第六天群眾從鼓頭家門口取牛角,第七天晚上舉行投火把游戲,第八天自由活動,第九天在第一鼓頭家擺上高、矮兩條長凳,高凳為祖先橋,矮凳為行人橋,都供祖先和后人享用的,第十天舂米做粑粑,第十一天進行“背水養魚”和“抹花臉”活動,第十二天大家去第一鼓頭家吹笙慶賀,第十三天用牛皮蒙制單鼓,第十四天家家戶戶祭鼓,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深夜,大家把單木鼓抬進石窟里珍藏,祭祖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