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三場),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成效。
“緊緊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持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市民政局局長闞吉林重點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十四五”時期重慶民政工作的開展情況。
——著力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不斷深化養老服務發展。
養老既是國事,也是家事。截至2024年底,重慶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801萬,老齡化率達到25.11%,高于全國3.1個百分點。
聚焦普惠性養老服務,重慶出臺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物質幫助、照護服務等20個項目納入政府支持的基本服務內容,讓大家“一目了然”、心中有數”。老年人都期盼在“家門口”養老,重慶盤活閑置資源,建成鄉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955個,社區養老服務站2871個。利用養老設施和閑置資產建設老年食堂及助餐點1733個,覆蓋88.6%的街道、35.1%的鄉鎮,部分區縣還支持助餐配送服務,日服務老年人超1萬人次。
針對失能老年人的照護問題,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基礎上,重慶在全國率先試點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消費補貼政策,有效解決失能老年人照護剛需。選擇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的失能老人每月最高分別可獲補貼800元、500元。目前,重慶正有序開展老年人全面評估,確保經評估符合條件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這項政策。重慶還推出高齡津貼免申即享制度,所有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不用申請,就可享受相應數額的高齡津貼。
——積極回應困難群體所需所盼,持續提升服務保障水平。
“十四五”以來,重慶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聚力增進民生福祉。
社會救助突出“精準”,讓95.2萬低保特困對象吃得飽、穿得暖。重慶深化分層分類社會救助改革,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聯合救助。五年來,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至770元、630元,特困供養標準提高至1001元,分別增長24.19%、27.02%、24.19%。
社會福利圍繞“暖心”,讓困難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五年來,重慶建立了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其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根據當年未成年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增長的定額同步增長、同步實施。在全國率先將城鎮留守兒童納入關愛保護,26萬名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在“童心相伴”心理健康關愛項目中快樂成長。聚焦殘疾人康復和社會融入,重慶打造“渝康家園”服務品牌,“十四五”以來,累計服務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患者5.6萬名,“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兩項補貼”覆蓋51.2萬人,為廣大殘疾人生活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社會事務聚焦“便民”,實現數據跑腿、特色服務。重慶是最早開展內地居民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的省市,12萬余對新人就地領證,不用再“為愛奔波”,歡樂谷、磁器口等15處特色登記點成為網紅打卡點。開展“鄉村著名行動”,在全國建成首個省級區劃地名歷史文化展示館,建成鄉情館(村史館)1394家,培育“地名+”特色品牌1778個,讓老百姓看得到山水、記得住鄉愁。
社會治理緊貼“高效”,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重慶全面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引導1.7萬余家社會組織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開展行業協會商會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累計為企業減負約4.4億元。發揮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十四五”期間累計接收慈善捐贈87.48億元,社區慈善基金解決群眾問題1.5萬個,惠及困難群眾2000萬人次,“人人慈善”良好風氣得到有效弘揚。
——持續深化工作機制改革創新,全面釋放民政服務活力。
“十四五”以來,全市民政系統堅持以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所需為“指南針”,大力推進工作機制創新,不斷提高民政服務效能。
一方面協同增效提能力。重慶創新實施民政領域協同增效改革,充分利用存量閑置資源,依托鎮街民政服務站、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服務設施,打造社會救助、社會組織、公益慈善三大服務聯合體76個,通過陣地共建、資源共享、信息共通,服務群眾70余萬人次。
另一方面數字賦能優服務。“渝悅救助通”實現困難群眾可全時段申辦社會救助,辦理進度全程透明、隨時可查,上線以來累計服務困難群眾1400余萬人次。“渝悅養老”納入國家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臺試點,為243萬人次提供智慧助餐服務。
最后,便民服務減負擔。重慶不斷推動“放管服”改革,民政政務服務實現“一窗綜辦”,通過渝快辦“一網通辦”,低保申請等9項高頻服務實現“免證明、免跑腿”,結婚落戶、社會救助等8個“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落地,實現“一次申請、高效辦結”,服務群眾28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