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門云開,氣候生“金”。當“氣候”不再只是天時,而成為一座城市精心布局的產業變量,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怎樣的變化?
8月21日,第三屆川渝氣候經濟發展大會在重慶奉節召開。本次大會以“挖掘生態產品氣候價值,釋放氣候經濟發展潛能”為主題,國內知名專家和川渝兩地文旅、氣象、企業代表等230余人齊聚一堂,共商川渝氣候經濟發展。
從避暑康養到產業賦能,從云端計算到生態變現,重慶以獨特的氣候資源為筆,書寫一座城市從“適應氣候”走向“運營氣候”的綠色經濟答卷。
“冬暖春早、夏熱秋雨、四季分明、降水豐沛、空氣濕潤、雨熱同季、日照少、多云霧、少霜雪”是重慶的氣候特點。
重慶為何會形成這樣獨特的氣候?重慶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總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地形地貌復雜多樣,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氣候資源多樣,有豐富的降水資源、熱量資源、農業氣候資源,也有可供開發利用的風能太陽能資源。
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的自然山水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天氣氣候景觀、秀美奇特的立體氣候、悠久厚重的氣象歷史文化、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得天獨厚的氣候康養”等五大優勢氣候資源。
得益于獨特的氣候生態環境,造就了奉節臍橙、江津花椒、巫山脆李和重慶火鍋等多樣物產與特色美食。
如何把“氣候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在第三屆川渝氣候經濟發展大會上,發展路徑愈見清晰。專家齊聚一堂,探索挖掘川渝地區生態產品氣候價值和轉化路徑,釋放旅游、康養等氣候資源經濟轉化潛能,增添地區生態旅游、康養等綠色發展動能。
如何推動氣候資源落地生“金”?近年來,重慶多地進行了嘗試,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奉節縣以“氣候+”多元融合,走出一條資源變現、產業升級、百姓增收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位于三峽庫區的奉節縣,這里氣候生態優勢突出,氣候宜人,四季分明。來到奉節縣,登三峽之巔看日出和朝霞,在瞿塘峽邂逅浪漫晚霞,來到茅草壩和龍橋河賞飄雪和霧凇等,成為眾多游客出行選擇。
據介紹,位于重慶的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源經濟轉化重點開放實驗室助力奉節圍繞“三峽涼都”資源,設計8條避暑旅游路線,打造三峽之巔日出、金鳳云海等氣象景觀觀景臺,將氣候資源有效轉化為旅游資源。據統計,2023年奉節“三峽涼都”避暑季單日游客最高7.5萬人次,帶動周邊490家市場主體、3500余名居民增收。
除此之外,氣候賦能農業發展,在“三峽涼都”片區,奉節利用高山氣候晝夜溫差大、氣溫較低、空氣濕度低、陽光充足等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該區域現有623種中藥材,種植規模達到18萬畝,川牛膝、川黨參、云木香產量分別占全國65%、30%、15%以上,被譽為“天然藥庫”。
奉節縣的實踐只是氣候資源轉化的一個縮影,山城重慶,正將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比如,江津利用氣候指標對江津花椒品質嚴格把關,助力“江津花椒”品牌價值,從2018年18億元逐年提升至2024年189.73億元。
再比如,巫山通過氣候品質和品牌價值評估科學賦予特色農產品身份和品牌形象,助力巫山脆李品牌價值、產值、產量從2019年的16.28億元、12億元、8.7萬噸上升到2024年的34.08億元、21億元和14萬噸,2024年帶動6萬余戶果農戶均增收1.5萬元以上。
“川渝地區立體氣候特征顯著,擁有豐富的氣候生態資源與獨具特色的優質氣候生態產品,具備發展氣候經濟的天然優勢。”重慶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川渝氣象部門與地方政府攜手同行,持續拓展氣候資源價值轉化路徑,推動66個區縣發展氣候旅游、氣候康養產業,43類農產品獲氣候“優”級認證,一場場氣象賦能經濟發展的故事在青山綠水間上演。
在第三屆川渝氣候經濟發展大會上,多項圍繞氣候資源價值轉化與氣候經濟創新的成果與計劃正式發布,一系列簽約與啟動儀式同步舉行,川渝共同推動“氣候紅利”釋放。
其中,重慶市氣象局與大足、武隆、忠縣、奉節就氣象賦能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達成合作,通過智能推薦鄉村旅游熱點景區,開展鄉村旅游氣候資源評估和共建氣象旅游傳播矩陣等方式,用數字氣象賦能鄉村旅游,創新鄉村旅游服務產品供給,提升旅游品牌效應。
與此同時,中國天氣?健康氣象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市氣象服務中心聯合豐都縣南天湖景區、石柱黃水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萬盛旅游度假區和武隆仙女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等簽署合作條約,圍繞高山避暑旅游景區山地氣候資源閑置與康養需求增長的矛盾點,聯合開展氣候療養機理研究、氣候療養服務產品開發、氣候療養專業人員培訓,共同打造避暑+特色氣候康養服務體系建設示范,提升景區康養產業附加值。會上,2025重慶氣候旅游目的地地圖正式發布,涵蓋氣候康養、避暑、云海觀賞目的地。
面對未來,重慶將如何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氣候資源的經濟價值?中國氣象局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青年創新團隊帶頭人、正高級工程師張天宇介紹,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源經濟轉化重點開放實驗室科技落地重慶,將起到支撐作用,持續聚焦農業、能源、旅游、康養、“雙碳”等方向,打造氣候資源變現和氣候資產交叉領域復合型科技創新研發團隊,打通產學研用渠道,提升氣候資源經濟轉化科技成果效益,加快建立、完善氣候資源價值核算體系。
重慶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動氣候經濟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重慶將發揮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源經濟轉化重點開放實驗室、氣象與醫療健康重點開放實驗室以及成都高原氣象研究院等平臺作用,開展多源數據融合與模型攻關,持續深化氣候資源經濟轉化路徑和模式研究。
同時,還將繪制川渝“氣候資源價值圖譜”和“氣候經濟潛力地圖”,為精準招商、特色發展導航引路。聯合打造如“巴蜀氣候生態走廊”“成渝氣候康養黃金游線”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公共品牌。并通過多元形式,將康養基地的晨霧云海、特色農產品的氣候密碼、低碳能源的綠色動能,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生態敘事”,持續挖掘氣候價值,釋放發展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