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 萬麗萍)在日前開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北碚文廣新局在北碚蔡家崗鎮發現了一個4000平方米的清代古山寨。目前寨里保存有戲臺、魚池、彈藥庫和角樓,其他的建筑已被破壞,只剩下斷壁殘垣。據說,當時一個姓代的地主修建了該山寨,抗戰爆發后丟下山寨逃到了臺灣。目前,北碚文廣新局將籌集資金對該古山寨進行修復,將其培育成景點對外開放。
山寨占地4000平方米
該山寨位于北碚蔡家崗鎮群力村。昨天,記者穿過雜草叢生的山坡來到該山寨看到,整個山寨雄踞山頂,四周都被圍墻圍著。寨中有南北兩園門可供出入,設有內城墻和外城墻,外城墻有6米高,內城墻有8米高。城墻是由上萬塊長一米、寬20厘米的黃沙石砌成的。寨內有一處戲臺、一個魚池、一座彈藥庫,城墻上有用于觀望的角樓。兩座四合院只剩下斷壁殘垣。
據北碚文廣新局李科長介紹,這座山寨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整個山寨占地4000平方米,南北長兩百余米,東西六十余米,全寨呈橢圓形。
清代一地主花30年修建
昨天,當地姓肖的老人告訴記者,該古山寨名叫新寨子,是清朝光緒16年一個姓代的地主修建的。當時為修這個寨子,姓代的地主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在山上放炮采石,將石頭砌成長一米、寬20厘米的條石,再將這些石頭在原地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山寨。當時里面設有戲臺,經常有人在此唱戲,熱鬧非凡。整個山寨修了30年,地主本打算將附近的山脈一起圈進來,后遇土匪攻擊才被迫停止修建。抗戰爆發,姓代的地主帶著家人丟下山寨逃到了臺灣。1999年,姓代的后人曾從臺灣回來看過新寨子。
彈藥庫被村民當作糧庫
姓肖的老人還介紹,從1982年開始,他和其他20余戶人住進了寨子。當時姓代的地主在后門旁邊的地下挖了一個長9米、寬6米、高10米的彈藥庫,四周都用兩層沙石圍著,密封性非常好。當時曾住在該山寨的村民都將自己的玉米、紅薯存放在里面,據說一年都不會壞。最近兩年,寨里的村民才搬離了寨子。
北碚文廣新局李科長介紹,他們準備將該古山寨申報為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再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資金進行修復對外開放,發揮其文物價值。
(商報熱線966965感謝市民提供線索)